同一间病房,两场“生命救助”上演!

接连两天,余杭两位爱心人士在同一间病房,用实际行动完成爱的接力,为血液病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他们是余杭区第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彭小亮和第44例捐献者余前文。

余杭第43例造血干细胞

捐献者彭小亮

undefined

彭小亮是一名党员、一位退伍老兵、余杭某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也是浙江省第1110例、杭州市第346例、余杭区第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前期,彭小亮已经完成了初配、高配、体检、动员剂注射等准备工作。10月21日下午,经过282分钟、近5个小时的采集,汩汩鲜血从彭小亮的身体中流出,经过机器的过滤分离,采集到224毫升象征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当晚,混悬液就会连夜送到千里之外患儿所在的医院,并且输注到患儿身体之中。从此,彭小亮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将逐步重建患儿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他们之间将因这份生命的馈赠建立起特殊的联系。

回想起9月2日接到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的电话。当时,彭小亮先是心头一愣,随后心情又平复下来。这并不是彭小亮第一次初配成功。自2017年加入中华骨髓库以来,彭小亮此前就已经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那次他并没有捐献成功。这也成了彭小亮心中小小的遗憾。如今,同一个电话打来,彭小亮圆了这份做好事的梦想。

说没有顾虑是假的。彭小亮说,让自己义无反顾的原因来源于13年的军旅生涯。“能吃苦,能打仗,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信念早已深深刻在基因里。转业后,彭小亮成为余杭一名机关干部,风风雨雨的大小挑战也锻炼出彭小亮乐观开朗、不怕挫折的做事风格。转业后,除了特殊原因,彭小亮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区里组织的“我为七一献热血”,如今彭小亮已经累计献血达到一千六百毫升。

微信图片_20241104152023.jpg

▲余杭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单位领导走访慰问彭小亮

造血干细胞捐献,非亲属之间配型的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根据捐献的“双盲”原则,彭小亮并不知道受捐者的个人信息,只是模糊地了解到对方是一名血液病患儿。作为一名父亲,彭小亮更能感同身受,“非常欣慰能够给远方的小朋友带去光明和希望。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在小朋友身上发挥价值,带来力量。”彭小亮说,衷心地希望远方的她能够身体健康,好好学习,成长为一名能够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病房中最忙的还是彭小亮的妻子俞晓敏,四五个小时的采集中,她需要不时关注着彭小亮的身体状况。在俞晓敏眼中,不论是退役军人,还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彭小亮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这两天你辛苦,你是孩子的榜样。”俞晓敏说,这是对孩子最好的一堂教育课,希望能够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向善的种子。

尽管医生提醒彭小亮要多休息,然而,作为一名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直到走进病房的前一刻,彭小亮才空闲下来。

“粗略算下来,我联系全区71家单位。”彭小亮说自己的手机24小时开机,几乎全天都有镇街、部门电话打来,咨询工作意见。“我的工作是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为远方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在我心中这两件事情都是一致的,都体现了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希望我能用满腔热血传达对生命的敬畏。”彭小亮说。

 

余杭第44例造血干细胞

捐献者余前文

微信图片_20241104152029.jpg

10月22日,在杭州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来自余杭区的余前文正躺在病床上,静静望着鲜红的血液通过血液细胞分离器逐渐汇聚成一袋“生命的种子”,他表示,“这种感觉很奇妙,两个毫无交集的生命正在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救人一命,我责无旁贷”。

经过269分钟的采集,余前文顺利采集19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生命火种”将很快被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用于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希望。同时余前文也成为浙江省第1111例,杭州市第347例,余杭区第4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巧合的是,前一天余杭区第4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彭小亮刚刚完成捐献。两名志愿者在同一个病房先后捐献,互相分享经验、加油打气,也让余前文心里更有底气。

余前文是一名新余杭人,2018年和妻子一起来到杭州工作,感觉杭州是一个很温暖的城市,从此在杭州正式定居。期间,他坚持每年参加无偿献血,累计参与11次,献血量达4400ml。

回忆起这段爱心之旅的起点,余前文说:“我是去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在献血的过程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件能够挽救生命的善事,但是能够匹配上的概率极低。”

时隔一年,当时的一念之动开出了意料之外的“花”。“说实话,刚开始接到通知时心里会有点顾虑。但是我爱人的哥哥刚好是一名医生,我也向他咨询了解了相关情况,他站在专业的角度向我解答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并且很支持我去做这件事。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也想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他们树立榜样。”

微信图片_20241104152034.jpg

▲杭州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谭湘(右1),区红十字工作人员走访慰问余前文

“或许在您的日常生活中,您是一位普通的工作者、一位热心的朋友、或是某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对于我来说,您却成为了生命中的英雄,带给我第二次生命……”看着来自受捐者的感谢信,余前文意识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一扇希望之门,而开启这扇门的钥匙,竟可以来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当自己成为那把独一无二的“钥匙”,他义无反顾选择为他人的苦难“开锁”,同时让希望之光拂去一个家庭的阴霾。余前文说,“能够为远方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我觉得很值得,也很荣幸,希望你早日恢复健康,感受生命的美好。”

捐献结束,但余前文的爱心之旅却刚刚开始。未来,他表示将从自身经历出发,动员更多身边的人加入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让这份爱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