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疾病能够得以攻克,找到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未来可以挽救更多像我一样的病人。”新临平姑娘黄秋芬因肿瘤转移、多器官衰竭离开了这个世界,从医的她临终心愿是将遗体捐献给浙大医学院,为所爱的医学事业最后一次“献礼”。
4月11日,黄秋芬的生命定格在33岁,在医院病房内举行简短的遗体告别和默哀仪式后,丈夫宫林郑重地在捐献遗体确认书上按下手印,忍着悲痛为她完成了这个心愿。
昨天上午,东湖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走访黄秋芬家庭,慰问交谈中,丈夫和婆婆得知捐献的眼组织让患者重见光明,婆婆泣不成声地说:“这也是让生命用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出生于1991年的黄秋芬是广西人,与丈夫宫林在上海读书时相识,两人都从事医疗领域工作,于2014年、2015年相继来到临平发展。凭借自身优良的技术和长期经验积累,很快,黄秋芬和宫林就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工作步入正轨,他们于2018年6月登记结婚。婚后两个人的小日子过得很幸福,就像黄秋芬想象得一样,宫林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对她无微不至地关心与照顾。本以为这样幸福的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谁料幸福的转折来得太快。
婚后第16天,黄秋芬觉得胃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胃肠镜,最终确诊为胃癌晚期。“她之前也出现过胃不舒服的情况,吃点饭、喝点热水就会缓解,或者吃点胃药就好转了。但那次吃药也没见好,所以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宫林说,从医生那儿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说话都语无伦次了,花了很长时间才平复心情考虑妻子接下来的治疗。
黄秋芬生前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最后的心愿
宫林说,胃切除手术之后,妻子的身体恢复很好,定期复查没有发现病情复发。2021年,他们举办了婚礼,在家人的支持下,妻子回到了工作岗位,从事技术指导。“去年,有一次在外地出差时,她感觉腰部疼痛难忍,以为是搬重物牵扯的骨裂,结果去医院检查后发现,除了骨裂,癌细胞也发生了转移。”宫林说,日后不间断的化疗加上病痛的折磨,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妻子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虽然一直饱受病痛折磨,但她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由于病情的持续恶化,妻子完全卧床,白天宫林要上班,婆婆便从安徽老家过来照顾。“媳妇胃口小,再加上病痛的折磨,瘦得只剩下30多斤重,看着都让人心疼。为了促进她的血液循环,我们只能用毛巾对她全身热敷,敷一次至少也要2个小时。”聊起照顾媳妇的点滴,婆婆泪流不止。
宫林说,在妻子卧床期间,她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上进行了器官捐献登记,当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卡片寄到家里时,他有些惊讶和意外,但宫林表示理解。“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作贡献,死了将遗体捐献出去也算是一种贡献。我们都是从事医疗领域工作的,特别能理解她想帮助患者的心情。”之后,宫林把妻子的这个决定告诉了家人,最终也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记者从临平区红十字会了解到,近年来,器官、遗体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认同和响应,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37例,角膜捐献30例,遗体捐献23例,器官捐献14例。
生命虽短,但爱不会消失
谢谢你,黄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