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或许能计算风险,
但无法计算爱的价值;
机器或许能识别面孔,
但无法识别面容背后的故事。
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强调“人工智能应该是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9月5日至6日,以“AI时代的人道行动:连接与韧性”为主题的第四届东吴国际人道论坛在红十字国际学院举行,来自全球的专家就人工智能与人道主义的融合展开深度对话。
这两件事,一件标定了技术发展的“新高度”,一件彰显了人文关怀的“暖温度”,共同指向这个时代的核心命题: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今天,如何让技术创新与人道情怀同频共振?
一、技术之能:AI为人道事业插上翅膀
当算力遇见困厄,科技如何传递温暖?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核心技术,正在重新定义人类应对挑战的方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工智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价值。在人道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它不仅以独特方式重塑人类应对苦难与挑战的模式,更展现出不可估量的长期潜力,为全球人道事业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在灾难响应领域,AI正在创造生命奇迹。2019年莫桑比克飓风期间,人工智能辅助制图技术实现了援助物资的精准、快速分发;在孟加拉国,预测分析技术成功预警了难民营中的霍乱疫情;在中国,智能预警系统和智能医疗技术多次在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成功挽救宝贵生命。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技术的高效,更彰显了科技背后的人文温度,为后续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人道行动领域,全球组织借助AI创新赋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在开发完善用于追踪失踪人员的AI系统,联合国难民署利用机器学习优化资源分配,无国界医生组织使用无人机运送医疗物资。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效率,更拓展了人道援助的可能性边界,使救援行动更加精准和全面。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技术只是工具,而非目的。技术能够放大人类的能力,却不应取代人类的判断。当AI为人道事业插上翅膀的同时,技术工具性背后的伦理风险也逐渐凸显——若缺乏对“人道原则”的坚守,技术可能偏离“服务人类”的初衷。
因此,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伦理的警觉,确保科技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的尊严与福祉。
二、伦理之思:人道原则是AI应用的指南针
在算法与良知之间,我们如何抉择?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伦理挑战。正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所言:“人工智能本身无对错,是人类的思维与抉择赋予了其价值属性。”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技术与人性的关系,提醒我们在推进AI应用时必须以伦理为基石。
算法偏见是人道领域面临的首要挑战
公正原则要求我们不加歧视地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但AI系统的性能优劣与公平性,取决于其底层设计和学习的数据。
而人道主义数据往往不完整、不一致或存在历史偏见。如果这些数据缺陷未经检验和修正,AI可能会无意中加剧我们正努力消除的不平等,这与人道主义的初衷背道而驰。
数据隐私与知情同意是另一个关切
在数字时代,技术与数据是提升人道援助效率、优化资源分配的关键。但这也意味着,在特殊状况下,逃离冲突的难民或因灾难而流离失所的家庭可能会被要求分享敏感的个人信息。
在很多情况下,同意并非等同于完全知情——往往是知情同意的条款以人们不理解的语言呈现,或是人们在不清楚这些信息后续用途的情况下被迫给出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侵害个人权益,削弱人道行动的公信力。
中立原则同样面临考验
中立原则是人道行动的核心,要求援助超越政治、商业与意识形态差异,仅以受助者需求为唯一导向。但多数人道AI系统由市场规则下的私营公司或持特定立场的机构开发,其设计可能隐性植入服务自身利益的逻辑。
若人道行动者未审慎核查便直接使用这类工具,极易在无形中把非中立的偏见嵌入援助环节,最终削弱人道行动的公正性。
上述伦理困境的本质,是“技术工具理性”与“人道价值理性”的失衡。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拒绝技术,而是用人类智慧驾驭技术,让AI始终服务于人的尊严。
尽管挑战严峻,但全球范围内的许多组织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致力于将伦理思考转化为负责任的实践,为后续的技术应用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浙江之探:AI赋能人道的省域样本
当技术遇见乡土,算法如何守护人间烟火?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浙江,人工智能不仅驱动着产业升级与社会创新,也正在融入人道实践,成为温暖民生、守护生命的重要力量。从智慧救援到社区服务,浙江以先行探索展现了技术赋能人道事业的现实路径,为“智能向善”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样本,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智慧救援,无人机编织“空中生命线”
在绍兴柯桥,极客桥红十字无人机团队将AI与飞行器深度融合,重塑灾害响应模式。无人机搭载智能感知与图像识别系统,可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定位被困人员,指引救援力量精准行动。在夜间搜救、洪涝灾害等场景中,红外热成像与AI算法的结合,让机器“看得清、判得准”,极大提升了救援效率与安全性。极客桥无人机以轻量化、低成本、高适应特性,在全国抢险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一实践完美诠释了技术普惠理念——让尖端科技走出实验室,直接服务人道需求,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急救革新,“临”距离 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
杭州市临安区推出的急救“临”距离项目,以AI赋能基层医疗急救体系,构建“智能调度+社区响应”新模式。系统通过算法分析呼救信息、实时路况及资源分布,自动分派最近救援力量,并同步向经过培训的社区志愿者发送指令,形成“专业+志愿”的协同网络。AI还用于预测高风险区域(如老年聚居区、事故高发路段),提前部署设备与人力,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护”。
这一实践不仅缩短了急救时间,更体现了技术对脆弱群体的关怀——让边缘化社区同样享受技术红利,展现了科技的温度与包容性。
浙江探索形成了“精准—协同—向善”的AI人道应用范式,其无人机救援和智能急救系统证明,只有当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人文关怀深度耦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普惠。
从曹娥江畔到浙西山岭,浙江红十字人正以务实创新的姿态,让人工智能不仅闪耀着科技之“智”,更流淌着人道之“暖”。浙江人道领域的AI赋能探索,犹如微缩景观,折射出“技术向善”的中国智慧。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国际舞台,人工智能与人道主义的融合正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探索路径。
四、实践之路:技术向善的多元探索
从硅谷到日内瓦,创新如何服务人性?
纵观全球,人工智能与人道主义的融合正在各个层面展开丰富实践。这些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展现了技术向善的多元路径与广阔前景。
国际组织已采取关键举措
联合国成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致力于确保AI技术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医疗卫生领域AI伦理与治理的指南,为相关应用提供了规范框架。
这些努力为全球AI治理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发展。
非政府组织走在实践前沿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开发了预测性人道主义融资工具,利用AI预测潜在灾害风险并提前分配资源。“乐施会”使用卫星图像和机器学习识别贫困区域,使援助更加精准有效。
这些实践不仅提高了救援效率,更体现了科技对人道事业的深刻赋能,为后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私营部门也在积极贡献力量
微软的“AI for Humanitarian Action”(人工智能促使人道行动)计划承诺投入4000万美元支持人道项目;谷歌开发了洪水预警系统,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IBM的“代码响应”倡议在灾难期间为人道组织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举措展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为科技向善提供了强大动力。
这些全球实践不仅验证了“技术应当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服务于技术”的核心理念,更为未来AI与人道主义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经验支撑。成功的AI人道应用都需要通过严格的伦理评估,确保技术增强,同时不得削弱人的尊严。
面向长远,要让“技术向善”从实践探索走向常态化,我们亟需构建一套兼顾“技术潜力”与“人道原则”的全球治理框架,以推动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之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AI治理
智能向善,如何从愿景走向现实?
面向未来,AI治理的构建需要围绕一个核心愿景,即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AI治理的协同合作,破解全球人道挑战,让技术成果惠及全人类。这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实现科技的公平与包容发展。
加强全球合作是关键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技术能力建设,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中国贡献。”这一论述的核心,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让任何国家掉队”的共同发展理念。
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共享AI人道应用的机遇”,为共同体理念在技术领域的落地提供了建设性借鉴。
完善治理规则是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这种超越地域、意识形态差异的规则协同,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原则的体现:避免AI治理沦为个别国家或群体的工具。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2024年通过并发布的人工智能政策,为人道组织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治理的规范化与实操化。这一举措正是“完善治理规则”从国际共识到落地见效在人道领域的具体实践。
促进多元共治是必由之路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当共同参与AI治理,确保技术的发展方向符合人类整体利益。这种多元主体协同的模式,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成果”的目标:让技术红利惠及全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政府需牵头制定全球统一的AI人道应用底线规则;企业需将人道关怀纳入技术研发流程;社会组织需发挥桥梁作用,收集社区需求并反馈给技术方;公众需通过科普了解AI人道应用的边界,参与监督。
这种共治模式为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走在AI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的选择将决定未来方向:是让技术成为加剧不平等的“加速器”,还是促进公平的“平衡器”?是让算法决定人的价值,还是让人类智慧驾驭技术发展?
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在算法之中,其答案最终取决于人类的价值选择。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的核心准则是——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这也是智能时代人道情怀的最终归宿。
结语:守护智能时代的人性光辉
人工智能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技术,人道情怀是亘古不变的人文内核。
技术会迭代更新,设备会升级换代,但人性的光辉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最黑暗的地方,最需要人性的光明;在最冰冷的算法中,最需要人情的温暖。”这句话道出了AI时代人道主义的真谛。我们深知:技术可以计算许多事物,而它唯独不能计算的是——爱的价值。
全球人道事业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让我们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前进,让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世界。
智能向善,方致远方;科技怀仁,乃得始终。
这是时代的热切呼唤,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当AI真正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科技与人性的和谐共鸣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