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也是“国际慈善日”。在这个旨在弘扬慈善精神、鼓励社会奉献的日子里,我们既为每一份涌动的善意感动,也需要一场冷静的思考:如何让善意发挥最大效用?人道与慈善,究竟是同一件事,还是各有其职?
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理念之辨,更关乎实践之路,关乎我们如何在新时代的坐标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人道与慈善事业新格局。
善意需要智慧的导航,才能真正温暖人心。人道事业与慈善活动,既同根同源,又各司其职,共同编织着人类关怀的价值链。人道为慈善铸魂,慈善为人道筑基,二者相得益彰,方能构筑人类文明的温暖堤坝。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推动人道与慈善事业协调发展,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贡献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方案”的生动实践。
回望历史,人道与慈善的合流与分疏
纵观历史,人道理念与慈善行为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交织与碰撞。红十字运动初入中国时,其“人道”理念与我国深厚的“慈善”文化曾迅速合流。这既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例证,也彰显了中华文化“仁者爱人”“天下大同”思想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早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范畴,广泛涵盖了恤兵、拯灾、赈饥、治疫等诸多方面,这与传统慈善组织的救济活动存在诸多交集。
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业务重叠,更深层次上是两种理念的相通与价值的共鸣。然而,若细察其内核,两者在价值取向与实践方式上仍存在本质性差异。
我国传统慈善,深受儒家伦理、佛教因果报应观念、家族利益考量及官本位思想的综合影响,其行善之举有时难免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其救助模式,有时难免呈现出施助者与受助者的非对等关系。
相比之下,红十字运动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则更侧重于普遍的价值认同和平等的生命关怀,强调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与权利的保障。
历史长河奔涌,慈善如舟楫,济一时之急迫;人道似灯塔,照生命之本真。这种碰撞与融合,为近代中国探索符合自身国情、兼具共同价值的社会救助与人道服务体系埋下了伏笔。
在抗战和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曾尝试以“责任说”取代“功利说”,试图将红十字事业从传统慈善中剥离出来,但由于忽视了民众对“慈善救济的直接性、情感共鸣性”的心理需求,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关键:人道与慈善,如同两条河流,时有交汇,但源头和流向并不完全相同。慈善是慈心加善举,是一种朴素的观念和行为;而人道主义则是历经160余年形成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
合流是初心的共鸣,分疏是理念的深化,二者在历史激荡中共同淬炼着文明的温度。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人道事业的发展,必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方能行稳致远。
辨析本质,厘清人道与慈善的各自坐标
回瞰历史演进,我们更深刻认识到,要推动人道与慈善事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首要之务在于厘清两者的本质与坐标。人道与慈善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人类关怀价值链上既联系紧密又各有侧重的不同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清晰界定二者的坐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彰显制度优势的前提。
慈善,源于悲悯之心。其作用在于纾解具体而紧迫的苦难,通过经济或物质等援助暂渡难关,如同雪中送炭传递温暖薪火。慈善如及时雨,润泽干涸的土壤,解一时之困厄。它是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而人道,内涵更为广阔和深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健康、尊严本身,尤其是在发生武装冲突和其他紧急情况的时候,其任务是防止并减轻人类疾苦。它致力于从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层面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是一种重建生活的力量。人道似春风化雨,滋养生命的尊严,筑长久之根基。作为国家在紧急救援、生命关爱等关键领域的重要力量(如红十字会),人道事业承载着国家责任和国际义务,是维护人的尊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展现国家文明形象的重要支柱。在全球层面,人道主义原则是应对危机、维护人类共同底线的普遍共识。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主责主业之一的“三献”(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工作,是直接挽救人的生命的事业,不是一般慈善服务所能比拟的。这深刻体现了人道事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慈善解燃眉之急,人道谋长久之安;慈善是救苦,人道是护本。这些工作,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至高尊重,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国际人道义务的具体行动。
传播之道贵在直抵人心:“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用平实语言阐述专业理念,以热点关切呼应公众期待,在价值传递中彰显鲜明立场。今天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态度就是:我们珍视一切慈善义举,同时也要看到,现代人道主义事业需要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和国际化。
唯有坐标清晰,方能让每一份善意精准抵达,释放最大能量。这不仅是提升国内人道与慈善事业水平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为全球人道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基础。
探寻路径,人道赋能慈善的可行性
那么,作为人道领域的主力军和国家在人道工作方面的助手,红十字组织如何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为慈善事业作出独特贡献?答案在于将其专业能力融入慈善生态,发挥引导、升华和赋能的作用。这既是提升国家应急和人道救援体系效能的关键环节,也是汇聚社会力量、形成“全国一盘棋”乃至“全球一张网”协作格局的有效途径。
首先,提供专业平台,让善意精准高效落地。红十字会的专业性和组织性,能确保善款物资精准、高效地送达最需要的地方,并用于最合适的用途,减少“爱心浪费”。专业是善意的放大器,让点滴爱心汇成江海,直抵人心。在重大灾害救援和国际援助中,这种国家主导、专业支撑的平台优势尤为凸显,能迅速将国家意志、社会爱心转化为高效行动力。
其次,升华慈善理念,推动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红十字会不仅提供紧急救济,更注重能力重建和系统恢复。例如,在灾后重建中,不仅发放应急物资,更帮助社区建设防灾设施、培训救护员,提升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输血”救一时,“造血”利长远。人道赋能,让慈善从解困迈向赋能,从济急转向纾难。这种模式,不仅在国内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也为我国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帮助受援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提供了宝贵经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微观实践。
最后,赋能慈善主体,激发协同合力。红十字会可以积极与各类慈善组织、企业、媒体合作,形成合力。通过传播和践行“人人皆可公益”的理念,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人道事业。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当人道之光点亮慈善星火,便能燎原成势,温暖人间。其核心目标,在于携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人道共同体。在国内,这有助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国际上,则能促进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机构的广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人道挑战。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应成为连接中国社会与国际人道舞台的桥梁。唯有如此,方能汇聚各方力量,织就一张覆盖全国、链接世界的人道协作网络。
立足本土的深耕与实践,不仅筑牢了人道事业的根基,也淬炼了接轨国际的能力与底气。当人道赋能的种子在中国慈善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它所孕育的智慧与力量,也必然呼唤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与更深远的世界担当。
接轨国际,中国人道与慈善事业的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人道与慈善事业必须拥有全球视野,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国担当的必然选择。接轨国际,不仅意味着对标国际标准,参与全球事务,更意味着主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理念创新和实践发展。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全球人道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理念上,要深度融合国际人道主义原则。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秉持的“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七项基本原则,是全世界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中国的人道事业在深耕本土的同时,需要将这些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道无国界,大爱无疆域。只有胸怀寰宇,方能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要结合中国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为全球人道思想库注入东方智慧。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全球视野。
在行动上,要积极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从派遣国际救援队奔赴地震海啸灾区,到参与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国红十字会在国家支持下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身影愈发凸显。这是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能力的宝贵机会。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担当是最有力的宣言。在全球人道舞台上,中国身影就是中国担当的生动注脚。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的人道救援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更具专业性、更快响应速度、更广覆盖范围的国家级国际人道救援力量,并引导国内慈善组织参与国际救援辅助工作(如物资募集、志愿支持等),形成“人道引领+慈善协同”的国际援助格局,在关键时刻展现大国风范。
在话语体系上,要善于讲述中国人道故事。我们要用国际社会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分享中国如何用独特的文化智慧和实践方案(如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动员、社区韧性建设、大型灾害协调机制等)解决人道难题,为全球人道事业提供“中国经验”。这些根植于中国大地、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方案,正是“东方智慧”的生动实践,为应对全球共同的人道挑战贡献了独特的中国路径。以东方智慧,润泽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道与慈善事业形象,提升中国在全球人道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传播学告诉我们:有效的沟通,需要“尊重用户的感受,注重引起用户的共鸣,切忌自说自话、孤芳自赏”。国际接轨同样如此,本质是一场基于平等尊重、寻求共识的双向奔赴。融通中外,方能共鸣世界;贡献智慧,才能赢得尊重。在全球人道领域,中国既要当好“学生”,虚心学习;也要当好“伙伴”,平等协作;更要努力成为“引领者”,贡献独特价值。
展望未来,构建“人道+慈善”的共荣生态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将人道与慈善割裂甚至对立,而是构建一个两者各展所长、相互促进的共荣生态。这一生态,应立足中国国情,放眼全球变局,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和人类共同未来,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支撑。
慈善是人道事业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无数人的慈善义举,汇聚成推动人道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慈善活动中涌现出的志愿者、捐赠人,都是人道事业宝贵的支持者。慈善是沃土,滋养着人道之树根深叶茂。在中国,日益壮大的慈善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我们参与全球人道事务最坚实的民心基础和最深厚的社会土壤。
人道是慈善事业专业化发展的引领。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国际标准和专业方法,为慈善事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引。人道是航标,指引着慈善之舟行稳致远。将人道的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基因注入慈善领域,能显著提升中国慈善事业的整体水准和国际认可度,使其在国家发展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个共荣生态的构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它需要政策的精准引导,创造有利于两者发展的制度环境;需要媒体的正向宣传,普及理念、讲好中国和世界的人道与慈善故事;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性认知和积极参与。制度是阳光,媒体是雨露,公众参与是氧气,共同孕育善意的森林。在国家层面,需将人道与慈善事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在全球层面,中国应积极倡导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包容的全球人道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人道是看见每一个人的苦难,无论国界;慈善是伸出每一双温暖的手,跨越山海。两者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进程中关于关怀、尊严与希望的美好篇章。当每一粒慈善的微光,汇入人道的璀璨星河,方能照亮人类尊严的永恒苍穹。构建“人道+慈善”的中国式共荣生态,不仅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为充满挑战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的中国力量。
在“中华慈善日”这个充满温情的时刻,让我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性,多一份家国情怀,多一份天下担当。让每一份善意都能找到其最有效的坐标,让人道之光与慈善之心交相辉映,在中国大地和世界舞台上共同照亮一个更有尊严、更具韧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