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区小伙为香港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

       10月22日上午9时,滨江区第5例造血干细胞采集在浙江省中医院进行。

          本次捐献者是一位在滨江工作定居的小伙,他叫毕昌林。3个小时后,他成功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一位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10月23日上午9:30分,一位德国籍专业运送人员来医院提取毕昌林捐献的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空运护送至香港,傍晚时分,抵达患者所在医院——这位年轻的香港患者,已在医院无菌舱等待手术。

        他也因此成浙江省第51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中华骨髓库第106例、全省第10例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漫长的等待

        小毕是安徽歙县人。大学时,他每年至少参加两次无偿献血,2014年5月,还在安徽读大学的他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一晃4年。018年11月19日,已在位于滨江区聚园路上的杭州甘之草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毕昌林接到杭州市滨江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知:他留下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恰好与一位香港患者初次配型成功。毕昌林反应了好几秒。挂了电话,他默默消化几分钟,告诉了女朋友。“她不太愿意让我去,担心我,”毕昌林劝她,“总要让我去试试吧!万一真的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呢?”3天之后,毕昌林按约定前往浙江省血液中心,再次抽血,然后回家等待深度匹配结果。这又是一次漫长的等待。刚开始,毕昌林每天都期待匹配成功的通知。但半年过去了,毕昌林还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有些失落。8个月,毕昌林几乎放弃等待,却接到通知,深度匹配成功。出于好奇,毕昌林向工作人员打听接受者是谁。但由于保密,他只得到几个大概信息:和自己年纪相仿、血液病患者、来自香港。

        跨越空间的联系

        陌生人之间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两个相距千里、素昧平生的年轻人产生了跨越空间的微妙联系。毕昌林比那个远在香港的女孩大了近3岁。他想起3年前的自己——刚大学毕业,只身来杭州,在一家医药公司实习做业务员,每天早上7点出门跑业务,晚上八九点才回家。23岁那年,毕昌林得到了工作和爱情。当得知患者来自香港,“意外”是毕昌林的第一反应,“或许这就是缘分,一家人。”他想象,“那位女孩可能孤零零地待在病房,每天面对各种检查,她和家人肯定都很痛苦”……然而,医生泼了他一盆冷水:他胆红素偏高,可能影响捐献。毕昌林害怕了,“我给过患者希望,最终却又让对方失望。”毕昌林多了份责任。他开始锻炼身体,改变生活方式,强迫自己每晚10点睡觉。曾经,毕昌林“买辣椒都挑最辣的买”,后来,他饭桌上最多的,是清炒西葫芦、清炒丝瓜。得知体检复查通过,毕昌林正在广州出差。他清楚记得,那天是2019年8月22日。从广州南站出发,最快一班到香港西九龙站的高铁只需要46分钟。毕昌林第一次如此强烈地希望去香港看一看。他没去过香港,想象仅限于“东方明珠”和香港电影。但现在,他将要帮助的人就在香港——虽然他不认识那位女孩,也不能去见她。此刻,46分钟车程以外的香港,无比亲切地召唤着他。他说,采集完成,一定去一次香港。

        生命的来往

        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最终定在10月22日。

        这几天,毕昌林如常打电话回家。长辈不知道他要捐献,“怕他们担心,也怕他们反对”,毕昌林说,“等他们看见我好好的,就会觉得没什么了。”

        采集结束后,毕昌林第一时间打电话回老家,告诉父母自己捐献的事情。毕昌林向父亲讲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用途,他特别强调,这不会对捐献者健康造成影响。

        父亲说:“既然能帮助人那就去吧!你自己也要好好注意身体,好好休息。”

        随着医学进步,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与普通捐献成分血过程类似,不需要抽取骨髓血。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建平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刺激骨髓加速造血,采集一周后,捐献者的各种血液成分即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健康。

        左右手臂共扎了9针,毕昌林知道,最关键的时刻来了。起初,他闭着眼,挺紧张,女朋友也手心冒汗。但他渐渐平静下来。采集结束,他有些疲惫,又感到满足。

        他的造血干细胞将进入女孩体内,重新为她制造健康新鲜的血液,以及守卫生命的防疫系统。

        毕昌林说,如果女孩痊愈了,会知道某位同胞给她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她的生命故事将重新书写。

        他坚信,那位素未谋面的女孩能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