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余杭,有这样一位热情饱满的公益人:她是3000多名志愿者的“大家长”,也是无偿献血累计5000毫升、志愿登记捐献遗体(组织)的“行动派”。
前不久,余杭区红十字博爱家园志愿者服务中心主任冯宇专获评第六届余杭区道德模范。她以清晰的管理思维运营着12支志愿服务团队,又以细腻的情怀,让每一场志愿活动都像一束暖光,把红十字精神照进寻常日子里。
▲为“余爱同行”亲子志愿服务队做应急救护培训
与爱一同前行
亲子公益中的善意启蒙
“这是我画的急救侠标志,他(她)可以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立即出现在身边。”近日,在一场亲子应急救护教育课上,9岁女孩李婧晗说。这堂课鼓励亲子一同动笔设计“急救侠”的符号,再制成可随身佩戴的徽章,随后教学了心肺复苏术和AED使用方法。
每逢寒暑假,都是亲子公益活动开展的高峰期。从制作徽章、玩黏土到剪纸,从企业参观到学校研学,以“手工+竞赛+科普”的花样玩法,总能在欢声笑语里教会孩子们应急技能。冯宇专笑着说,“公益不是板着脸说教,得让大人孩子觉得‘有意思’,对成长发展有帮助,才能实现同频共振。”
对于红十字会工作,“三救”“三献”“三倡”是关键,点滴小事也能培养孩子的爱心。清理小红车、向社区反馈公共设施的破损……看似微小的事情,却让孩子们对生活居住的余杭,无形中建立起了主人翁意识。
▲组织“书香伴鹃红·青春映初心”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
在博爱家园,有一支亲子志愿服务队取名为“余爱同行”,“余”字兼具三重涵义——一指“我”,二喻“家”(甲骨文中象形为“房舍”),三指余杭区。“爱”也是从个人延伸到家庭、扩散到社会。“孩子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冯宇专相信,如果能把公益的种子种在孩子纯洁无瑕的心灵中,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愿意行善。
“红马甲”代表一种荣耀
规则与热爱共筑志愿力量
“拉链拉好,后背挺直,咱们是行走的榜样!”活动现场,冯宇专总会笑着提醒志愿者。那抹亮眼的红,在她心里重若千斤。今年以来,150场红十字精神宣讲活动、94场公益活动里,是一件件“红马甲”的无悔付出。
在规范志愿者行为方面,性情活泼的冯宇专,也是出了名的严格。群里写有十几条群规,中心墙面上贴着管理条例,提醒着每个人穿上“红马甲”背后的责任。
在博爱家园,还有一张积分榜,更新着每月志愿者达人的积分,吸引大家争相努力“上榜”。目前,多位志愿者被省红十字会评为“五星级红十字志愿者”,累计有效志愿服务时间达1500小时。
团队里的故事,总让冯宇专眼眶发热:一个三孩妈妈,常在活动后主动洗净大家的红马甲,每次带回来都叠得整整齐齐;一位志愿者自身腿脚不便,还要照顾卧床的公婆,却有单月服务四十个小时的记录;还有一位受助的孩子上了大学,成为了公务员,也有自己的帮扶对象……“这就是爱的循环。”冯宇专说。如今,相关团队获评“浙江省红十字优秀志愿服务团队”,30余位骨干志愿者陆续获评“美丽余杭人”“余杭区道德模范”等荣誉。
▲区红十字会博爱家园志愿者团队
冯宇专忙着策划活动、管理团队、站在台上宣讲,常常连儿子的功课都抽不出空顾及,青丝中已藏着不少白发,“还好家人理解和支持。自己做事有时候会感到疲惫,但团队在持续给予我养分,像一双无形的手推着我往前跑。”
“从献一次血到护一座城”的温暖
冯宇专的公益故事,始于2007年的一天。武林门附近停着一辆献血车,原本晕血的她想到父亲经常献血,她便尝试着加入了献血队伍。此后,“这袋血可以救到一个人”的自豪感,让她形成了定期献血的习惯,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加入余杭区红十字会后,冯宇专把这份“向前”的勇气变成了“燎原”的火种。从西部山区到寻常巷陌,她带领着志愿者把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传播到余杭各地,目前已有超2万人参与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志愿入库人数达5600余人。
▲在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
四年时间,博爱家园从几十人的小团队,壮大成了拥有12支特色服务队的“大家庭”:亲子家庭、企业白领、外卖小哥……3000多名志愿者犹如毛细血管,把善意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面对垂危的生命,如何实施心肺复苏术、使用AED、海姆利克法等出手相救?40余场急救知识讲座和培训、660余场红十字精神宣讲活动,让2.3万人学习了解急救知识技能。今年以来,余杭区累计开展培训10.8万人。从家庭、社区、企业到社会,希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能够挺身而出的“急救侠”。
眼下,冯宇专正全身心投入校级红十字会建设,抓好青少年的公益教育,并努力推进志愿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在她的身旁,还奔跑着许多追光而行的人,“路途漫漫,我们相信总会达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