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红十字会蹚出造血干细胞捐献信息化先行路

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实效、强化系统集成、做好科学备份,从“试水”到“过河”、从“做法”到“办法”、从“跑道”到“赛道”,探索造血干细胞信息化工作,有效破解了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领域中传统手段难以突破和解决的“瓶颈”问题,让市民和志愿者们在“指间”就能畅享优质的红十字公共服务,有效提升群众和相关单位的获得感。

微信图片_20240829144624.jpg

近三年,依托数字化平台有效运作,该区新增标准化智慧造血干细胞入库采集点3家,造血干细胞入库1896人,成功捐献22例,各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方阵。2024年8月,上城区成为全省首个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超50例区(县、市)。
 

 

从“试水”到“过河”

在先行先试中不断探索

2020年初,区红十字会启动造血干细胞数字化提升工程。工程按照“一体化、全方位、制度重塑、数字赋能”的总要求,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业务“三个一”服务,即“一网通办”“一站入库”“一域协同”。

“一码通办”强设计。坚持“规定动作便捷办、自选动作贴心办”原则推进造血干细胞入库登记小程序开发。通过与区卫健系统联动,系统构建便捷入库快速响应机制,依托遍布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打造“15分钟便捷入库”体系。

微信图片_20240829144630.png

 

“一站入库”强服务。通过与区卫健局和各街道联合共建,通过“统一软件”“统一引导”“统一标识”“统一窗口”,有效发挥“医院”+“红十字”的独特优势,实现动员、登记、采样、寄送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区5个站点正式对外开放,年均入库超100人。志愿者只需带上手机,找到家附近的定点采集点,支付宝或者微信扫码、手机填表、采集血样,即可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微信图片_20240829144635.png

 

“一域协同”强布点。近年来,区红十字会主动与省血液中心合作,在西湖湖滨、天虹商场打造智慧造血干细胞捐献点3家,主打“智能互动牌”:采血区配置了智慧采集设备,智能管控全血献血关键控制点;高清立式宣传屏不间断播放造血干细胞宣传片;智慧机器人“阿布”作为血液方面“小专家”,通过人机互动能有效打消捐献者顾虑;红外感应互动机以“闯关”形式普及造血干细胞和无偿献血知识;一体式打印机还可以制作并打印个性化的献血照片。市民游客在西湖游览、商场购物之余能“撸起袖子献爱心”。

微信图片_20240829144639.png

从“做法”到“办法”

在数字革命中彰显特色

区红十字会充分运用数字化治理手段,推动治理模式变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努力打造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智慧便捷数字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造血干细胞全流程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大脑+平台”、三端融合

在公众端:依托“浙里办”平台,入库志愿者登录“浙里办”“刷脸”登录后,应用后台就能自动抓取身份、户籍、献血等基本信息,实现一号登陆、一个界面、一网融合、一表通办、一键流转,避免重复填写的繁琐,全面提升办事效能。

在管理端:依托“浙政钉”平台,实现省、市、县、乡、村、小组六级全覆盖,能有效支撑跨全省红十字系统人员信息互通、业务联动与协作,原先需要翻通讯录、打长途电话,现在“浙政钉”平台能实现语音、视频和普通通话功能,使日常工作沟通更加高效便捷。

在微信端:在集中入库的采样现场,基层红十字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可以通过登录微信小程序,“一码多用”快速完成大批量志愿者入库信息和血样信息核对。

“小脑+手脚”、智慧支撑

“小脑”:相对于“城市大脑”而言,区级、街道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就是“小脑”,该平台集成公安视频专网、市场监管平台等10余个数据端口,打造了集无线通讯系统和综合数据处理、任务指派、流转督办、绩效评估等功能的“数字驾驶舱”。因此当志愿者无法联系上时,“小脑”系统将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筛查、匹配。

“手脚”:“手”是指进驻综治中心的专业智慧力量,“脚”指各街道、社区红十字会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微信图片_20240829144645.png

 

全区红十字会系统通过“小脑+手脚”运作体系运行的近三年来,解决该区出现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与户籍地不一致、手机号码变更、亲人联系不上等问题,实现“小脑灵敏、手脚灵活、处置灵动”既定目标。据统计,初筛流失率从2020年的22%下降到1.7%,最大限度增加血液病患者新生希望。

 

从“跑道”到“赛道”

在服务升级中再谋新篇

区红十字会探索治理理念转变、办事流程再造,把审批变成服务、把权力变成责任,将“亲清在线”政企服务直达理念延伸至民生领域。

政策“找”人,一个都不少

一方面是数据协同:针对惠民政策散、群众多头跑、申请材料繁的问题,联合人社、住建、公安、民政、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将涉及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落户积分”等褒奖惠民政策事项梳理集成到全区民生直达平台,通过城市大脑中枢系统调用关键领域、关键数据,实现多部门数据协同、集中运算、自动匹配,让数据在基层快跑、落地。

另一方面是流程再造:根据政策兑现要求、服务对象类别,进行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民生政策兑现全流程再造,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自动匹配信息,查找服务对象,实现“政策找人”。

微信图片_20240829144650.png

 

服务“暖”人、一个都不能少

“服务与绩效”挂钩。强化造血干细胞入库全流程绩效考核。在入库血样采集后,以“大群+小群”形式严格落实“七天静思制度”,严把入库关。全区建立由负责人参加的“小群”1个、单位集中入库活动志愿者“大群”33个,对入库志愿者进行再次确认并及时解答志愿者相关提问,并“点对点”对愿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邮寄温馨的入库纪念品,降低入库反悔率。

“服务与解难”挂钩。常态化关注关心捐献者和其家庭成员生活工作情况,将党委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爱心及时送达捐献家庭手中。连续12年邀请捐献者参加在杭州大剧院举办的“新春音乐会”,为捐献者送上新春祝福;举办全省首次跨区域志愿者联谊活动,通过交流座谈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民生直通车”平台,积极协帮助捐献者解决就业、子女入学、公租房延期等实际问题22个。

微信图片_20240829144654.png

 

“服务与褒奖”挂钩。成立志愿服务队,依托“帮帮码”平台实现“活动发布、人员募集、时长统计、风采展示”四同步。截至今年7月,服务时长超6000小时,18人次相继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好人”“区道德模范”等荣誉。其中,全省首位女性二次捐“髓”、首位女性跨国淋巴细胞捐献者潘克勤作为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火炬手参与传递“圣火”,在国际化大舞台展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良好风采。

宣传“红”人,一个都不少

秉承“数字化记录”理念。启动志愿者“数字化”档案采集工作,包括工作经历、前期照片、入院视频等,同步“量身定做”“图文并茂”的新闻通稿,通过“数字红会”平台直达红十字系统媒体矩阵和系统外主流媒体。6位捐献者事迹经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浙江发布等主流媒体报道后收获众多点赞。

秉承“数字化展陈”理念。将捐献者风采上传至“浙里红人榜”后,捐献者语录、照片、捐献简介等同步连入浙江红十字健康生命体验馆造血干细胞展示厅、“生命礼赞”红十字文化主题公园等终端展示设备,实现“一次录入、实时更新、常展常新”。

微信图片_20240829144659.png

 

秉承“数字化传播”理念。在湖滨步行街的“红十字爱馨驿站”常态化开设“关爱生命 救在上城”直播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工作人员、志愿者做客“云端会客厅”现身说法,让大爱善举通过数字电波“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