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这位90后骨科医生救了一名血液病患者

10月23日正值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蕴含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

当天,在杭州市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大爱在这里传递。来自上城区的志愿者朱煜涛顺利捐献了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饱受白血病魔折磨的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他成为浙江省第965例、杭州市第294例、上城区第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undefinedundefined

 

我是医学生,只要是挽救生命的事,自然而然就要去做。

时间回到2016年,小涛进入浙江大学开启医学生的生涯,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病患者治愈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便萌发了要成为志愿者的念头。2017年献血车进入校园,小涛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现场还有工作人员在宣传造血干细胞入库流程,小涛同时留存了10毫升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我是医学生,只要是挽救生命的事,自然而然就要去做。”小涛这样说。

2018年假期,小涛组织学弟学妹们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宣传的实践活动,来到省红十字会、省管理中心学习。这次实践活动,小涛深入了解了人体器官捐献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了解到捐献数量与患者需求间的巨大差距,他想自己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2019年10月,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宣传进校园活动来到浙江大学,他认真聆听了知识讲座,更加坚定了捐献的意愿。

2020年1月,在上城区庆春路新塘路天桥,上学路上的他遭遇一名心脏骤停的大伯,危急时刻果断出手,通过心肺复苏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说:“学医救人是自己从小的理想,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别人,很有成就感。”带队组织同学赴青海开展支教帮扶,无偿献血、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宣传,为器官捐献家庭子女助学项目“小桔灯”筹款……整个大学期间,他身上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

准备读博的关键时刻,他再次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

2020年9月,小涛第一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入库血样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询问他的捐献意愿。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但由于多种原因便没有后续的消息,小涛只能安慰自己,也许是患者匹配到了更适合的捐献者。

2023年6月,时隔三年,小涛再次接到上城区红十字会的初配成功的电话。此时的他在研究生毕业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也正是他准备读博的关键时刻,他每天的行程就是寝室、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忙碌到很晚也是家常便饭。尽管学业、实验都很重要,但面对患者的需求,小涛还是选择了救人。

后来,小涛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测和捐献前体检,捐献时间定在10月下旬。“捐献后,我会尽快回到实验室,不能耽误时间,老师、同事们都很好,非常支持我,有困难的话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帮我的。”入院这几天,小涛也把电脑带到了采集室,争分夺秒地学习。

拿到执业医师证后救治的第一个病人,是名血液病患者。

10月23日上午,小涛正式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躺在采集床上的他异常轻松,他笑着说:“来捐献之前,查了很多医学文献,国内国外的都有,做到心中有数,所以也不担心。”小涛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不懂医学知识,但他们非常理解和支持儿子的做法,并为他感到骄傲。

经过5小时,小涛顺利捐献了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生命的种子”立即被专人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点亮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小涛成为浙江省第965例、杭州市第294例、上城区第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640 (29).jpg

“这是我拿到执业医师证后救治的第一个病人,我现在是一名规陪的骨科医生,没想到救治的第一位患者居然是一名血液病患者。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帮助患者打倒病魔,祝他早日康复,加油!。

据悉,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在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管理中心和市红十字会的悉心指导下,自觉增强做好“三献”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以“遇见、拥抱、铭记”为主题的“尚红三美”体系建设,用功建强主题阵地、用心放大宣传格局、用情做好全程服务,努力提升“三献”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影响力和美誉度。2023年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入库634人,成功捐献7人,为更多地血液病传递生命的希望。

据悉,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在省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管理中心和市红十字会的悉心指导下,自觉增强做好“三献”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以“遇见、拥抱、铭记”为主题的“尚红三美”体系建设,用功建强主题阵地、用心放大宣传格局、用情做好全程服务,努力提升“三献”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影响力和美誉度。2023年累计完成造血干细胞入库634人,成功捐献7人,为更多地血液病传递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