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教育系统第1例,郑老师送去“生命的火种”

双臂插上针管,深红血液缓缓流出……3月10日上午,经过5个小时的漫长等待,随着郑老师最后一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成功分离,萧山区第18例、全区教育系统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顺利完成。从郑老师体内提取出的2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用于救治一位19岁的少年。

undefined
郑老师是萧山二职的一名体育老师,每隔两年学校都会组织无偿献血活动,他每次都会参与其中。“那个时候,只要多抽一点点血,就能加入中华骨髓库。”正是那一次献血活动,他成为了一名“造干志愿者”。
 
 
说起这次捐献,七个多月的曲折过程更是满满的正能量。2022年8月,郑老师接到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初筛匹配成功,当时他表示,只要患者需要,他个人是非常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但是谨慎起见他还需要回家和家人沟通商量一下。
 
果然,当母亲知道他擅自主张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对孩子埋怨之情表露无遗,他表示:“母亲的思想还停留在抽取骨髓的老思想中,认为造干捐献对身体不好”,幸好他的姐姐对造干捐献也比较了解,便决定帮助劝解母亲,“加上我爸爸那段时间刚好从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个小姑娘生了白血病,有一个好心人捐赠造血干细胞并成功治好了他,爸爸对我的决定倒是非常支持!”正是在姐姐和爸爸的悉心劝解下,没有了家里的反对声,造干捐献之路也就没了后顾之忧。
 
10月底,郑老师完成了高分辨配型,“真想不到,这万分之一的机会让我给碰到了!不得不说,这一定是特别的缘分。”距离能够捐献又近了一步,他心里还是很荣幸的,“当时和一些同事聊了下,其实只要真的能够匹配上,每个人都必然会尽自己所能去给远方的那个陌生人带去一份‘生命的火种’。”郑老师表示这不过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罢了。随后在1月初,完成了全身体检后,他便开始期待正式的捐献时间了。
 
2个月后,捐献计划正式下达,“直到2月底区红十字会给学校发函,校领导才知道此事。”由于之前的隐瞒,校领导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还专门找了他谈话,让他放心去捐献,并为他请了15天的假期,还帮他安排好了他所带班级的课程。
 
从3月6日住院到3月10日,历时5天,打了4针动员剂,郑老师克服了心理的压力和身体的不适,最终成功采集2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贵州19岁的少年患者送去了“生命的火种”,也送去了生的希望。
 
“小老弟不要怕,老哥我来救你了!”郑老师笑着说道,他也希望这个“小老弟”能够好好恢复身体,未来再继续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