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区成立以来首例!“95后”小伙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见习记者 邵诚 通讯员 瞿怡倩

 

    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一股股深红色的血液从王路军的右手抽出后,经过血液分离机从其左手流回身体。在经历了5个多小时的血液采集后,他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88毫升。

杭经开法院民庭干警王路军从此有了新的“头衔”:浙江省第693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他所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给另一座城市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210615163108.jpg

接力生命 义不容辞

    献血对王路军来说是件平常事,但2016年的一次献血让这件平常事变得意义重大。那年,王路军还在大连上大学,“那次献血的时候,有负责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志愿者在动员大家加入中华骨髓库。在听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社会意义后,我就申请加入了。”

    就这样,王路军在无偿献血的同时,留存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志愿捐献者。正是这一次偶然的善意之举,让这颗在大连埋下的“生命种子”悄然在“浙”里开花结果。

    2021年2月底,王路军接到了区红十字会通知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的电话。“很惊讶,因为从没想过自己会和患者配型成功。”没有心理准备的王路军多少有点疑惑和迟疑,但在了解了捐献并不会对身体有不利影响后,他说:“我已经没有理由去拒绝。”

    6月11日,在注射完最后一针动员剂后,王路军开始了捐献。病床边不停运转的血细胞分离机让他与患者,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系上了纽带。

微信图片_202106151631081.jpg

 

亲身体验 主动宣传

    捐献需要抽血、化验等层层筛选,从初步匹配捐献到通过各项检测选择捐献已有半年之久。回顾捐献历程,王路军感受最深的还是大家对捐献存在的误解,“总是觉得提取造血干细胞就是抽取骨髓,把这想得很可怕。”

    据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工作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利用机器将需要的细胞采集起来。而且志愿者只需给予患者100-2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就能达到治疗目的,造血干细胞的再生能力也可以让细胞复原。因此,捐献工作对志愿者的身体几乎没有影响。

    “虽然愿意捐献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误解。”于是,王路军在微信朋友圈中实时分享本次捐献经历:“入院第一天,看到692例志愿者开始生命传递”“第一天两针动员剂,打完直接睡到早上八点”……他希望以此种方式呼吁大家了解、关注、支持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

    据了解,王路军是钱塘区成立以来的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他心怀大爱的捐献行为点赞,他为血液病患者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值得敬佩。未来,区红十字会将着力加大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力度,让群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了解逐渐加深,带领越来越多公众积极参与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公益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