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关于她的回忆宛如阳光有温度、有光亮。1950年7月24日,她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享年67岁无声逝去,留下了许多温暖的时刻。在家中,她像一位开明的友人,与儿子平等相处,与老伴相濡以沫;在亲朋中,她像一位众星揽月的领导,散发着信服力使大家凝聚,站在他人角度为他人着想;在生活中,她像一朵向日葵,带给周边的人阳光与温暖。
重病缠身,心溢满阳
时间是每个人害怕的东西,每个人都害怕面对生命话题。三年的误诊,让郑海民老师丧失了原应该有的治愈机会,面对最终严重的病情,她并没有被病魔压垮,镇静、乐观是对她住院期间的诠释。据郑海民老师的爱人张广惠先生的口述,她没有表现出对病情的低沉与打击,即使内心仍有波澜,但她依旧坦然的接受病情,郑老师没有病急乱投医,反之积极主动的配合医院治疗。她的主治医生说:“我从医20年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患者像她一样开朗。”在对自己病情乐观的基础上,她还将她的乐观传递给别人。在同一间病房中,隔壁的一位患者家属为母亲的病情和情绪头疼不已,她主动为老人做思想工作,最终老人心态乐观了,也愿意吃饭了。老人的女儿说:“郑大姐还是你好,给我妈思想工作做得好,我都头痛的没有办法。”通过住院这段时间,郑老师和张先生也与他们成为了朋友,至今当初患者的女儿还与张先生有联系。张广惠先生还给我们分享了她爱人在住院期间的照片,微笑是那样温暖。
这样乐观的性格并不是面对病情才形成的,在生活的点滴中,郑海民老师在教育儿子,处理人际时都有体现。讲到生活中的郑海民老师,张广惠先生表达了对爱人的佩服。“我爱人思想很超前的,喜欢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反应灵敏、思维活跃。曾经有浙大的学生来我家住,我爱人经常和他们聊天,最后大家成为了关系挺好的朋友。有一点我还挺没想明白的,她挺有凝聚力,任何和她相处过的人最终都会成为她的朋友,遇到问题困难都会和她商量沟通,也就是会帮他们站在他们角度思考问题,老少家庭问题、谈恋爱啊等等,基本上都是解决掉的。她跟我说:“说话要通过脑子想一下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不能不过脑子就直接说出来。”这也是我佩服她的地方,经过思考后再说,反应还很灵敏。我爱人没有什么其他旅游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家里面看书、带孩子。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带孩子有一套。她跟我说:“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儿子当成儿子,要当朋友。”我儿子有什么事情都会跟他讲。她不会打骂儿子,都是平起平坐地跟他讲道理。”也正是受到母亲点滴的影响,儿子在生活中,也会有母亲的善良之心,会向路边的乞讨者捐钱,给予他们的虽不多,但积少成多也就有了生活的希望。让张先生自豪的是儿子也形成了母亲处事不急躁、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在部队参军时受到领导的喜欢。从丝丝语言中便可感受到张先生对爱人的欣赏,郑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家庭。
无私捐献,精神永驻
当得知痊愈的希望十分渺茫时,郑老师主动向医生了解遗体捐献的相关条例和详情,得到家人的同意后,亲自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当张广惠先生得知爱人想要捐献器官与遗体的时候,他和儿子都尊重、认同她的想法。张先生说她爱人对事物记忆清晰,十几年前的事情都还清晰的记得每个人发生的事情,所以捐献了脑组织想作为研究材料,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学工作,捐献眼组织帮助他人重现光明。每年清明节,张先生都会去浙大医学院的遗体捐献纪念碑献花,缅怀爱人。张广惠先生说她爱人本来想要树葬或者将骨灰撒到江中,并不想立碑墓,因为子女这一辈对她还有牵挂感情但是孙辈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了,人死后就一把火烧了,没有什么意义了。今年本可以进行生态葬,但由于疫情受到影响,还不能入土为安,并且张先生表示受到爱人的影响以后也会采用生态葬的形式。在后期对他遗体捐献措施完善的想法询问中,他期望杭州市政府能够对遗体捐献者重视,期望向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那般在公共合理的场所建立捐献者碑,让过往的行人、游客等了解到遗体捐献,起到教育与宣传的意义。(拱墅区红十字会 韩静)
简介
郑海民 女 1950.7.24 群众 华电杭州半山发电厂供应科工人。郑海民天性乐观随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融合新潮思想。她身患重病,仍保持乐观态度并感染了肿瘤区病房的其他病人;为了不让朋友难过而拒绝探访。“人死了一把火烧了就什么都没留下了,但是遗体捐献不一样,而且我还能继续看这个世界。”这就是郑海民,简短而有力的捐献原因。2017年3月6日,郑女士过世后,将大脑、遗体捐献给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捐献的眼组织为失明患者带去光明,她的“生命”还在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