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温暖一座城 红十字志愿者 有你们真好

  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中国红十字会余杭、临平分会相继诞生,1990年重建。30年来,区红十字会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团结带领广大志愿服务者,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区红十字会编辑《情暖红会——余杭红会30年》一书,这本书既是一个回顾,也是一次展示。在余杭,有一群心怀大爱的红十字志愿者,他们真诚、热情,用点点滴滴的付出,弘扬红十字精神,为余杭打造最温暖善城汇聚爱心力量。
  我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3位红十字志愿者和区红十字爱心的士车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温暖的志愿故事。

  靳毅:我给自己定的三个任务


  我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一名无偿献血者,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我的故事和感受,来源于我给自己定下的三个任务,感受来自一名志愿者的初心和使命。

  第一个任务: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0年11月,我在余杭区献血点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12年1月,我接到了与患者初步配型成功的通知,随后通过了高分辨检测。虽然自己的捐献意愿很坚定,也没有任何顾虑,但是妻子却对我说:“如果是我捐献,我也会选择救人。可是如果对你的身体有影响我还是有点担心。”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体会到了人们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了解的无奈。通过体检之后,我于2012年6月25日、26日两次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共282毫升,圆满完成了我的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任务:坚持无偿献血

  1992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义务献血,工作以后我每年也会去献血。直到2012年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我更加体会到了无偿献血对于患者的意义,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从这之后,无偿献血就成了我给自己下达的第二个任务。我开始从献全血,转为献成分血。迄今完成献血99次,总计36000多毫升。

  第三个任务:做一名有说服力的志愿者

  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不久,我接触到一位白血病患者,但他因配型不成功去世了。一年之后,在她姐姐的QQ空间里,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遗憾从来都是无法弥补的,只是这种伤痛,该如何让人释怀,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的安慰,终究只是安慰……”这段话深深震撼了我。
  我常常问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后来,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的指导下,我给自己下达了第三个任务,做一名有说服力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7年,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进一步规范和扩大,我被选举为队长。之后,我和队员们一起将捐献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到患者所在的城市,风雨无阻。我们进社区、学校,开展知识宣传;放弃休息日,到采集医院陪伴前来捐献的新战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们和家属放松心情、放心捐献。除了做好组织工作,我还完成造血干细胞悬浮液护送任务8次,在采集现场陪护捐献者90余人,参与各种宣讲83场。我还完成了30场马拉松比赛,在赛场上,我是参赛者,做过急救跑者,也是官方的配速员。虽然身份经常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参赛服上的标语:“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行你也行!”
  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奔跑,我不是一个人,和我一起的,还有两个引以为傲的团队,分别是余杭区和浙江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余杭区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荣获过区道德模范集体,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荣获了“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9月2日,我有幸作为代表参加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全国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只有我们一个志愿者团队,这么高规格的礼遇,是对我们团队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全国红十字志愿者的肯定和鼓励。
  作为一名志愿者,不仅仅要做能够直接帮助别人的事情,还要努力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让更多的人鼓起勇气加入进来,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陆雪贤:不负时光 不负人生

  我的生日是12月5日,和“国际志愿者日”是同一天,这似乎是一种缘分。二十年前,我成为一名志愿者。
  2006年,我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2015年4月15日捐献了246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袋“生命的种子”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患者所在医院。在给她的鼓励信中我写道:“愿以我扎针之痛,换你健康平安。”我相信,这句话是所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共同的希望。对我而言,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很多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当年12月12日,余杭无偿献血服务队成立了,服务队除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还承担起造干入库招募的工作,这几年,在临平献血车上招募入库超400人,为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添砖加瓦。每当有团体献血活动的时候,我都会参加,现身说法。我的很多同事、同学和朋友受了我的影响,也纷纷加入中华骨髓库。
  2016年1月,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成立,我成为首批志愿者,我们的任务是陪护捐献者、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护送造血干细胞悬浮液。我们是捐献者,有我们的陪护会减轻捐献者及家属的紧张与担忧,宣传起来也更有说服力。我们深知那一袋袋“生命种子”的分量,所以,在护送的时候充满了使命感。我把自己称为“生命快递员”,每一次护送经历都值得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回味。完成护送余杭区第26位捐献者戴辉剑造血干细胞的任务后,到家已是凌晨3点,回想护送的过程,我久久不能入睡。这是我第三次参与护送造血干细胞悬浮液,我和同伴们辗转几千里,花费了20多个小时。一路上我们精神高度紧张,丝毫不敢怠慢。为了运送顺利,队友们群策群力,提前做好规划,沿途得到很多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当“生命种子”送到患者所在的医院,患者的家人紧握着我的手时,奔波的疲劳感瞬间消失,我相信这袋种子,一定能让患者一家的心境走出冰窟,重燃希望。
  每次护送,一路上的借机宣传已成为我的习惯。一次登机时,有位空乘服务员轻声问道:“你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呀?”我简单明了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也许讲解得不够生动也不够仔细,但我相信,捐献骨髓这件事于她们而言不再遥远。下机时,她们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我觉得这就够了。
  每次护送时发的朋友圈都会获得很多点赞和咨询,同学、朋友、同事说我是他们的榜样。如果是这样,我愿意为更多的人树立榜样。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更何况,在余杭,和我一样的捐献者越来越多,这个志愿者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和壮大。


  程瑛:救护培训是我的神圣职责

  我是余杭卫校的老师,也是一名区红十字救护培训师。
  大家知道,应急救护,是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做好应急救护,首先要做好培训工作。区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0年。成立之初,仅十来个人,都是余杭卫校的教师。经过10年的发展,现有救护培训师资500余人,拥有省红十字一级师资的就有7人,师资总数和一级师资数,均位于杭州市各区县前列。其中,参与授课的有100余位,他们来自医疗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各民间组织,还有全职妈妈。
  10年来,全体救护培训师在忙碌的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特别是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中,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大家开展救护理论知识培训、操作辅导,在学校、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开展现场救护知识讲座,足迹遍布全区各个镇街。
  我们不仅在讲台上传授现场救护知识技能,在一些突发事故现场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张能,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挺身而出,运用知识与技能救护急症病人;张欢莉,临危不惧,勇救溺水儿童;钱芳婷,给心跳呼吸骤停者心肺复苏;陈清华、高金,合力在野外抢救伤员;吴玲丽,在偶遇的车祸现场主动参与伤员救治,并协助搬运……救护培训师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
  余杭卫校是区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基地。2006年,我参与到了救护员的培训工作中。2008年,经过培训,我获得了省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证,有幸成为我区第一批师资。2016年,我又取得省一级师资证,进入浙江省师资库,成为杭州市红十字会救护师资专家委员会成员。
  最近几年,我都会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进行救护员培训、复训等工作,每年授课200至300余课时。2017至2019年,我连续三年参与区、市、省和国家级红十字救护技能比赛参赛选手的指导。平时,我经常参与毅行、定向越野挑战赛、吉他比赛、新年音乐会等各种活动的现场救护保障服务,“5·8”红十字纪念日、生命爱相“髓”专题文艺演出等各类红十字宣传活动中也常常能见到我的身影。
  在开展培训、传播救护知识技能过程中,为了让听课的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现场救护知识,掌握基本的救护技能,我都会在课前充分了解听课者的接受程度,并针对性地制作课件。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讲解得生动有趣,使各学员都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需要时能用得上。
  有学员在救护员复训课间跟我说,因为初训时听了课,他用所学的心肺复苏术救活了自己心跳呼吸骤停的妻子;有位年轻的妈妈在救护师资复训班上说,她用初训时学习的海氏急救法成功抢救了自己的孩子……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救护培训师的意义,也是我坚持多年并乐此不疲站在讲台上的原动力。
  我的行动,也影响了周围的人。我丈夫全力支持我,主动承担全部家务,还经常参加慈善捐款,做好事。儿子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也会在节假日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爱是会传递的。

  红十字爱心的士车队:车行路上 爱在路上

  区红十字会联合区道路运输协会、区出租汽车行业工会,于2014年3月18日成立了余杭区红十字爱心的士车队,并给每辆车配备了“红十字爱心救护箱”。2017年8月31日,余杭区红十字爱心的士车队“温暖账户”开通,用于帮扶困难出租车司机和社会困难对象。
  区红十字爱心的士车队成立以来,志愿者们车行路上,爱在路上。车队发挥行业特长,积极参与爱心助考、新春博爱送温暖等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5358个小时,累计出动3332车次,应急救护5次。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诠释温暖并将爱传递,先后帮扶慰问6位区内出租车司机及家属,参与关爱自闭症儿童、“情暖余杭·点亮梦想”助学结对等活动,慰问捐赠累计金额53682.8元。
  六年来,在区红十字会和区道路运输管理处的关心和指导下,爱心车队全体队员共同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了广泛认可。区红十字爱心的士车队被评为“杭州市优秀车队”,队员中也有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好人”“杭州市十佳的士之星”等个人荣誉称号。

  队员心声

  刘伟雄:有了家人的支持,我便不会停止前行的脚步。举手之劳帮助他人,收获更多的是快乐。

  卞德明:只要市民有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做一名志愿者。我愿意做那个付出的人。

  管小兰: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把志愿服务当作自己的习惯,时时刻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奉献爱心的事。

  丁秒庆: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做的都是很小又很琐碎的事,但对我来说却非常有意义。毕竟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

  姚德兴:坚持,就能把一份爱心传递下去;坚持,是因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最开心的笑容、最真挚的眼神。

  姚巍杰:爱心车队带给了我许多欢乐,让我感觉到了自我的价值与车队存在的意义。我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忙身边人,做更多的志愿服务。

  俞爱英: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都带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带着一份发自内心的关爱,即使在平常琐碎的工作中,我们也能找到快乐,这就是我选择加入爱心车队的理由。

  沈华:帮助别人的同时,让我也能够感受到一种幸福,一种满足。虽然没有报酬,甚至还要倒贴,有时还很累,可是这种付出后获得的快乐,却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陈建丽:车队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一家人。大家拧成一股绳,有困难大家相互帮助,有快乐大家一起分享。

  钱建华:不论时间怎样变,我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没有变。不论环境怎样变,我们的爱心没有变。时间在前进,车队也在前进。

  杨水荣: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大家一起,力量会无穷大。作为志愿者,我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组稿 杨荣 周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