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漫天彩云
很多年前的一个新闻,一直在我脑海,某机场一突发精神障碍的孩子把他的母亲全身多处刺伤,鲜血淋漓,场面十分恐怖,人来人往,门庭若市的机场,跑出一名金发碧眼的男士,果断上前为女士压迫止血,他吼人过来一起帮忙,跑上去搭把手作助手的还是一位外籍人士。而呼啦啦的围成一圈的都是些黄皮肤的同胞,难道真的是信任缺失,让人们在众目睽睽有多人可作证的环境下也怕被讹。后来有记者前去采访,其实有很多人说:“我不懂,我不敢,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救。”
有人说,十个中国人急救知识抵不过一个老外。话糙理明,的确,基础医学知识在国外从学生时代都是必修课,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心肺复苏,身为一名急救工作者,深感责任之重大。
红十字会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宣传与培训,但是这个缺口太大,所能覆盖到的人只是九牛一毛,普及的路还太远。有幸成为省红十字会的师资,成为茫茫普及道路上的一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就算只是小小的一滴水的力量,也要相信滴水能穿石的远大目标。一晃几年,国内各种群众参与应急救护成功尤其是AED的使用,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在培训中所遇见的,皆是我的收获,回想起来都有些许感动。
一 唯有克服恐惧 才能放下包袱救人
我的第一次非医务人员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的地点是一所成人学校,这是农村为了提高学历文化水平所开设的,不分年龄,上有五六十岁的老妇下甚至有二十来岁的小年轻,对于放在前台的模拟人感到无与伦比的好奇与惊恐,“吔,噶肉麻的,一个假人。”这是听到最多的,对于一个假人都会感到恐慌,当真正遇到血肉模糊或十万火急的状况,缺得就是用医学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抛开恐惧,伸出援助之手。
与以往只培训专业人员不同,我觉得首先要提高老百姓参与急救的意识,把几张外宾救人的图片放给学员们看,刚才还在议论纷纷谈及假人之肉麻的人们瞬间安静了下来,我故意问:“你们发现什么了吗?”三三两两的声音跟上:“都是些外国人。”弱弱的,仿佛觉察到了自己底气不足,甚至于有些不好意思。
开场白的震撼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肩挑重担自然要努力学习,他们很认真的听取并不断的呼应我的提问。
“假如,你是第一目击者,你看到一个人一动不动躺在地上,你会怎么做?”
“我会去做人工呼吸。”一个年轻男士回答,引得旁边的女士抿嘴偷笑。
“我会去拍拍他。”
“我会拨110,让他们来救。”
这问题是我预设的,答案也是我所预料到的。
“你们回答的不错,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假如这个病人是个电击伤病人,身上还连着会导电的电缆,假如是一个塌方的现场,上面还有砖块可能会掉下来,你们自己也有可能会受到伤害,那你怎么去救病人呢。”
现场环境安全评估是美国AHA指出心肺复苏的第一步,保护好自己才能去施救他人。
底下有多人发出了赞同的“唉,是个闹。”
听过很多舍已救人的感人故事,仿佛只有舍已了才能体现你行为的高尚,以命换命的价值何在,鲁莽行事,自己的生命不珍惜,也不能称之为英雄,安全评估是做为急救培训的第一课,科学合理保护好自已才更能体现救人的价值。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判定病人没有意识之后,评估没有呼吸后,我们便要呼救,拔打120,呼叫专业人士。
人在紧急情况下,思维有时是混沌的,在我们接警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喂喂,我们这里有人晕倒了,你们快点来,快点快点。地址,唉呀,这里是某某村……,快点快点,你不要问这么多了,开过来么好了,快点快点快点。”着眼于眼前的紧迫感,没把关键的要素告知急救中心。
地址,病情,联系电话一个都不能少。
求救电话拔出,立即开始三十次的心脏按压,再给予两次人工呼吸,边教授边演示,当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胸廓随着吹气的节奏,明显的起伏,又一次引起了人群的骚动,这个好神奇啊,后排的人甚至于跑到了前台想看个究竟。
鼓励学员们上前来亲自动手学习心肺复苏,一开始大家有些拘谨害羞,你推我我推你的,谁都不敢吃头口水。拉了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士来做,在做心肺复苏时却似手无缚鸡之力,生怕弄疼了模拟人,经过我的纠正,他很奇怪,原来这么吃力的啊,我说是啊,所以一定要亲手来做一下,才知道应该使出几斤几两。在我的鼓励下,一位女士从人群中跑出,自告奋勇来。
当她伸出手时,我惊讶地发现,她原来是个轻微残障人士,左手缺了三个手指头,不过应该不影响功能。我还在替她难过时,她的手已经迅速的放在了模拟人的胸骨上,手把手的教她,传递着温暖的力量,互相感受彼此的热量,至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国人忌讳在身体尚健康的时候谈及死人,忌讳谈及抢救即将失去生命的人,认为不吉利,往往是经历过生死曲折的人,经受过磨难,更懂得救助的迫切,她学得非常认真,没有象别人一样嘻嘻哈哈,悟性很高,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在得到我的肯定后,灿烂的笑容彰显内心的愉快。
那只手伸得大大方方,充满正能量。
第一堂院前急救知识课上得非常成功,大家的参与互动性越来越强,学校的蒋老师说:“这是我们第一次上到这么生动又实用的课,学员们也是前所未有的积极。”
几次下来,发现只要hold得住老百姓的恐惧及忌讳心理,他们还是很喜欢接受这样的课程,不是枯燥的听讲,参与及互动性强,更有那神圣的“您的一双手,可以救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使命感。
二 学霸学急救 有板有眼
受邀去学校授课,这所学校的孩子按现在流行的说,都是些大学霸,不知道他们接受起急救知识是否也能胜人一筹。
能够在真正的学生面前当回老师,倒是把我的思绪飞到了学生时代。那时候,幻想着当一名人民教师,曾拉一帮大小不均的小伙伴们,强给上课,虽然只是挥着用竹杆子做的教鞭在墙上装腔作势地比划,满足于可以驾驭小伙伴的隐能力,却在中考时,人家说读师范会分配到很偏远的地方,便与之失之交臂。
我自认为普通话还算标准,但还是前鼻音后鼻音分不太清,有些多音字还傻傻的读不准,比如把角色喊成“jiaose”等等,生怕在学生面前出洋相,为此苦练了几次课件,让家中的那位学生帮我纠错,练得口干舌燥,当一名老师真心不容易。
虽然知道国外的学生从娃娃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但总觉得这些还都是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平时是横草不动,竖草不拿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担心他们还接受不了既需要勇气又需要力气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同事说起她女儿,只要看到她的医学书,里面有些脏器啊骨骼血管等等解剖图案就吓得用手蒙住。同事很是不解,想当初妈妈可是真脏器都摸过,这怎么就看看图都害怕了呢。
果然,那个模拟老师一出现,女生们便有了一阵子小小的骚动,互相抱团安慰。男女有别,男生们很淡定还很好奇,一会会便自来熟的跟模拟老师打招呼去了,摸摸他的脸,还自嘲长得比他还俊,引来女生的窃笑,也增加了女生们的胆子。
学生们的前奏曲也让我很愉快,毕竟这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孩子们还是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
我们把他们唤作孩子,其实他们都已是高中学生,悟性很高,正是接受培训的最好阶段,没有成年人那种无科学的忌讳。
感谢他们的班主任,非常认真,自己亲自带头学习操作方法。
果然是学霸级别的,学起来有板有眼,很快便能掌握要领。
校园意外伤害,以一些运动性的外伤比较多见,所以我特地带了纱布三角巾绷带等等。
作为培训老师,要让学生长记性,最好的方法是提问,而作为真正的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也是最积极的,当我问及假如突然脚踝扭伤我们该怎么做时,发现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现在的孩子,接受知识的范围比我们那时要广很多,很多知识他们都略知一二,只要稍加点拔,便能知晓。我们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让他们加深印象,在遇到突发事故时,能够冷静对待。
这次培训还收到了一个意外的礼物,班主任非常的有心,让学生们每个人写上一句话折成千纸鹤放进心愿瓶送给我,对于如此别出心裁珍贵无比的礼物,我欣然接受,并会一直珍藏,有那么一天,出于好奇,我打开了其中几只纸鹤,写得是祝福身体健康,谢谢老师之类的,因为怕损坏,拆了几只便原路折回,不敢再拆,留份神秘一直与我。
三 紧急救援,太需要你们这样的人了
这是一支由民间组织起来的户外救援队,刚一见面,黑压压的一群,黑衣黑裤大圆头的马丁靴,身材伟岸肤色古铜,有的甚至于虎背熊腰,伸出来的手臂与大力水手有的一拼,一块块硬实的肌肉,健美。
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有很多都是退伍老兵,户外运动爱好者,又热衷于慈善公益工作,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加入了爱心组织。除了献爱心,还增设了一支公益性户外爱心救援队,准入标准还有点高,需经过体能测试,经过搜救、消防救护等等的培训。这次来,主要是培训院前医疗急救知识。
要做公益,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也应当成一份事业,需要不断的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养,这与我们医务人员治病救人是一个道理,有医技有医德,才更专业。
有些退伍老兵在部队里就接受过培训,只不过至2010年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有了较大的改动,把原来的程序第二步的心脏按压提到了第一步,然后强调了按压的力度要5-6厘米,这是需要足够大的力量,以前在临床上抢救病人,最需要的就是身强力壮的医生,象我们女的一开始的力量还可以,但时间一长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他们按压起来非常的有劲,只要把他们的姿势纠正,两个手臂伸直,那么这种压力是足以推动心脏,产生被动的血液循环,不禁感叹,紧急救援,太需要你们这样的人了。
之后,通过从爱心群群主的微信中了解到,他们这支队伍救焚拯溺什么都干,帮助寻找走失的老人翻山越岭,在水灾发生地挥汗如雨泥桨满身,去山区扶贫帮困助学,为增强救援能力需每日暴走,学习消防技能高处速降,学开冲锋舟练习水上救援。通过此次所学的急救知识,帮一位车祸受伤的老人止血,直到救护人员到达,爱心不止救助不停,实实在在做善事。有事时量力相助既奉献爱心又陶冶情操,无事时休闲娱乐锻炼身体,这样的爱心组织,赞。
四 现身说法 从领导安排到自己要学
行政组织的一次应急救护培训,来的都是社区的干部,学校的老师,对于这样的群体,是我最希望培训的对象。这些群体年轻有文化,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接受能力强。
开课之时,组织的领导抬了个大大的摄像机,那架势是准备让咱上电视的,下意识的摸摸自己的头发,整整自己的衣服,别影响咱中心的形象。私下里还是很感动,这说明我们的行政部门非常的重视这次培训,在民众还不是很有主动去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的阶段,领导的安排是最为有效的。
听前辈说起美国的急救知识培训,除了在学校接受常规的培训,成年后很多普通百姓还会主动的去参加基础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而这些培训都是有偿的,但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去参加,这是一门本领,可以救人或自救的本领,学了可都是自己的能力。
有人说:“为什么要我们学习急救知识,不是有医生吗?要医生干嘛,我们又不是医生。”在遇到突发意外伤害的时候,特别是是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专业医生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在黄金急救时间(4-6分钟内)到达现场,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就是你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能力救助他人的时候。
曾经接到过这么一个急救电话,那头是一个电击伤病人,报警人也就是第一目击者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反复说快点快点死人啦,想指导一下她根本不给你机会,声嘶力绝地喊:你们快点快点。
这要是接受过培训,就不会是这么个不冷静的状态了,也许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就没有了遗憾。
这是在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一次培训,有一位50岁左右的大伯一直在看我们培训,看得非常的认真,然后对着我们说:“你们知道吗?我在几年前就用这个方法亲手救活过一个电击伤的病人,这门技术你们一定要好好的学,关键时刻派大用场的。”
有了他的现身说法,学员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都按流程非常认真的学习了整个过程。
当然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存在着各种不科学的顾虑,没有去模拟人身上去练习,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位,还需要努力。这些年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与时俱进,不仅用上了先进的电子化培训签到系统,在线学习,理论考试,现场授课,操作培训,严格的实操考核多角度综合进行,提高培训的效果。
又一例地铁站心跳呼吸骤停病人被曾经接受过培训的地铁站工作人员用徒手心肺复苏加AED,成功的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要相信以点盖面,口口相传的魔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在人为,付出总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