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会温暖前行

        红十字,是人道、博爱、奉献的化身。
        红十字,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2018年12月,我转岗到区红十字会工作,有幸投身这项神圣的事业。到岗不久,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在200多个日日夜夜,我接受了工作上的挑战,更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理;偶尔感到疲惫,却常常受到鼓舞。
        尽管我还是个“新红会人”,但我已深深感受到,在红会的每一天,都是满满正能量的温暖日子。
        这份温暖,来自领导的关怀。红十字会作为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下,借群团改革东风,原来只有3名编制的区红十字会,充实了一名专职副监事长、一名挂职副会长,增加了一个参公编制,成立了会党组、机关党支部、博爱之家志愿者(会员)服务中心,党建工作和人员力量得到显著增强。
        这份温暖,来自社会的认可。新时代红十字组织工作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根深叶茂”,只有“亲民”,才能赢得“民亲”。这些年,我们积极发展红十字基层组织,壮大会员、志愿者队伍,拓展红十字会服务基层功能,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2020年,区红十字会创新建立“博爱之家志愿者服务中心(会员管理中心)”社会组织,组织志愿者参与到红十字精神宣讲、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服务、救护知识普及、养老志愿服务和公益宣传,主动服务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疫情期间,区红会接收捐赠资金1580万元,捐赠物资763万元,这份沉甸甸的爱,是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会的信任。
        这份温暖,来自榜样的力量。全国最美家庭赵宝强家庭,全国五星服务奖志愿者陆雪贤,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市级道德模范靳毅,二次捐献的浙江好人黄钢峰,美丽余杭人候瑞、陈夏侃,首位区管干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加栋……还有许多器官(遗体)捐献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为红十字志愿者精神把他们凝聚起来;红十字会的身影中,有通过跑马拉松宣传造血干细胞你行我也行理念,有一年献血24次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身体健康,有70岁仍坚持做公益传播爱的志愿者,有疫情期间主动捐款捐物的企业家们,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率先垂范、传播大爱、帮助他人、引领公益。
        这份温暖,来自前行的信心。进入互联网时代,红十字事业发展需要强化数字思维、智慧思维。我们要用好“杭州城市大脑·捐赠平台”这个全国红十字会系统首个网络物资捐赠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一键快捷捐赠、全程透明可溯”,让物资捐赠全程可视、可跟踪、可体验,通过信息技术的驱动让捐赠工作更有温度,实现“网上红十字会”建设的新跨越。我们要久久为功打造好“情暖余杭”博爱救助品牌、“博爱之家”志愿服务品牌、“救在身边”救护培训品牌、造血干细胞捐献“余杭模式”品牌, 让余杭红十字的“品牌之路”行稳致远。 
        一日红会人,一生红会情。
        红心向红会,我在红会感受温暖,更要发现温暖、传递温暖。
        (张 瑗,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